
AI眼镜,AI和眼镜都不可缺。
在AI眼镜领域,苹果失去了属于自己的“iPhone时刻”,但面对这个快速成长的市场,这家公司显然不想落后。
近日,彭博社报道,苹果正加速布局可穿戴设备和AI硬件,预计2026年-2027年推出首款智能眼镜,直接挑战Meta的Ray-Ban的产品线,搭载自研的专用处理器。
同时,报道还称苹果正在开发专用的AI服务器芯片,让Apple Intelligence发挥更好的性能。

(图片来自苹果)
虽然说苹果用Vision Pro给未来智能计算设备打了个样,但也只是打样,价格和体验对不上,市场反响只能说一般。为此,苹果还决定放缓Vision Pro的迭代,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便宜的智能头戴显示设备,以及更轻便、更便宜的AI智能眼镜上。
2025年,AI眼镜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,2026年-2027年才发布的苹果AI眼镜,还有多少拿下话语权的机会?
手表处理器“魔改”,苹果AI眼镜芯片稳了?
AI智能眼镜的内部堆叠无疑是高难度,既要保证眼镜框和眼镜腿的体积和重量不能失控,又要确保性能和续航不能太差,基础功能不能缺失,芯片和电池成了其中的关键。
雷鸟V3、Meta Ray-Ban、Rokid Glasses AR+AI等主流智能眼镜眼镜配备的是高通骁龙AR1 Gen1处理器,支持1200万像素拍摄和600万像素录制,配备第三代Hexagon NPU,支持眼镜侧AI。
AI、影像和能效是轻智能眼镜处理器的重要指标。
苹果的AI眼镜处理器并非重新起步,按照彭博社的说法,它基于Apple Watch搭载的芯片开发,能耗低于iPhone、iPad、Mac,并且已经进行定制化设计,移除了不必要的部分,进一步提高能效表现,还支持控制眼镜上的多个摄像头。

(图片来自苹果)
也就是说,苹果的首款AI眼镜可能不止有一个用于拍摄的摄像头,还会搭载多个用于视觉识别的摄像头,来满足空间交互的需求。
以Apple Watch Series 10为例,其搭载的S10 SiP内置4核神经网络引擎以及64位双核处理单元,支持设备端Siri、智能动作交互、状态检测、听写和自动训练检测等,这些功能都离不开芯片的支持。
基于Apple Watch芯片开发,小雷认为苹果可能有两种考量:第一,Apple Watch和AI眼镜都属于小体积智能穿戴产品,对芯片有着同样严苛的要求,比如AI计算和能耗控制,二者算得上有“共同话题”,芯片同源也是情理之中。
第二,芯片开发从0起步,研发周期势必要拉得很长,可以参考一下苹果自研的C1基带。基于现有芯片进行“二次开发”,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研发周期,研发期间所需的成本大概也会有所降低。
当然了,以后苹果直接采购这种核心处理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。
优化之后的芯片将会更加适应AI眼镜的使用场景,像图形渲染之类的能力基本上可以直接取消,专注图像收集、AI处理等方面的性能,以此换来更低的功耗。
顺利的话,苹果有机会在2026年-2027年推出首款AI智能眼镜,芯片仍旧由台积电负责生产。那么,在这个“高手云集”的AI眼镜赛道,晚到的苹果AI眼镜,要如何从“百镜大战”中脱颖而出?
自研芯片,不是苹果AI眼镜制胜的唯一法宝
小雷曾在CES 2025消费电子展上目睹了“百镜大战”,去年Meta Ray-Ban引爆市场之后,这种轻量化的智能眼镜脱颖而出,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科技产品。
Meta Ray-Ban的影响力不用多说,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台,称得上行业标杆,也是十分值得参考的案例。
除了Meta,雷鸟、Rokid、INMO、李未可等眼镜厂商都在CES 2025展会上展露出锋芒,小度、闪极、星纪魅族等厂商也有强烈的跨界意愿,Meta Ray-Ban光环虽大,仔细一看,不少厂商已经在AI眼镜领域拿出实质性的成果,有的正在接受市场的考验。
AI眼镜目前分为AR+AI眼镜和非AR显示的AI眼镜两条路线,主打轻智能、轻机身,使用场景上,厂商找到了实时翻译、AI大模型交互、快速拍摄,也有和抖音联合开发AI眼镜直播功能的。
苹果显然不是近两年才开始布局AI眼镜,最初的设想是打造AR+AI眼镜产品,在现实世界视觉基础上叠加交互界面。但难点在于,AR显示需要考虑到UI设计、适配,以及AR显示的应用还需要数年才能成熟。
基于这些考量,苹果决定从非AR智能眼镜入手,目前可知的用途和主流的非AR显示的AI眼镜差不多,都是围绕摄像头和AI大模型构建的产品。
但在小雷看来,这对苹果而言可能还远远不够,Meta的Ray-Ban尝到了先驱者的红利,苹果的AI眼镜已经等不来那个“iPhone时刻”。
AI眼镜对AI功能的依赖性更高,自研芯片的确是AI眼镜的重要前提,但另一个前提则与AI有很大的联系。
问题在于,苹果的AI部门一直在调整,上月23日,彭博社马克·古尔曼表示,苹果新任Siri工程负责人正在对Siri的开发管理团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原因是“其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Google和OpenAI等竞争对手”。
作为后来者,光靠自研芯片还不够,既要拿出比主流更优秀的产品力和体验,更要有不同于其它AI眼镜的技术点,如何应用好苹果的AI大模型和Siri,发挥好自身的多设备生态优势,才是决定苹果AI眼镜胜负的关键,这些是目前别的品牌所不具备的。
很显然,AI眼镜的应用已经摆在眼前,苹果需要的不是“为苹果智能准备好”的硬件,而是能够在全球市场跑通、更加成熟可用的AI技术。
未来属于AI眼镜,前提是“人人都买得起”
对于下一代智能设备,可以说苹果前前后后已经折腾了许久。
光是看近期的新闻,从放缓Vision Pro开发,到转向更便宜的入门款“Vision Pro”,再到更轻、更便宜的AI眼镜,可见苹果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尝试和探索。
不得不承认,Vision Pro给高端智能头戴显示带来了许多惊喜,比如说高端的设计和质感、开创性的空间交互,让人一度以为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计算设备真的要来了。
无奈,数万元的售价摆在面前,再加上资源适配十分有限,Vision Pro如今只能活跃在各大苹果旗舰店里,作为展示用。
这并非是苹果的问题,Meta等厂商都因为价格高、适配差,把目光放在更轻便、更便宜的轻智能AI眼镜上,相比技术正确,行业都选择了市场正确,Meta的Ray-Ban因此成为了大爆款。
正如前面提到,苹果AI眼镜有些赶晚集的即视感,Meta抢占先机,雷鸟、Rokid、星纪魅族等厂商快速跟上,并多线布局,已经小有成就,且找到了落地场景,AI大模型也不差。
苹果深知包括AI眼镜在内的智能穿戴产品对未来的意义,不久前,苹果服务主管艾迪·库(Eddy Cue)在谷歌与美国司法部反垄断案的听证会上指出,未来十年内,AI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结合,可能会替代传统的智能手机,当中也包括iPhone。
讽刺的是,iPhone依旧是苹果公司卖得最多、最好的智能产品,甚至很难去想象能取代iPhone的设备应该是什么样的。Vision Pro虽然很好,但显然不具备iPhone的普及能力,能取代iPhone和其它“传统智能手机”的,首先应该是人人都买得起的产品。
自研芯片的曝光,属于苹果的AI眼镜八字有了一撇,当然,大家也不希望它会卖得太贵。
AI眼镜依旧是风口,作为苹果的最大对手之一,三星也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他们的AI眼镜产品,只能说留给苹果的机会还有很多,步伐慢不代表做不到,至少目前可以确定,苹果对AI、智能穿戴设备的态度十分坚决,不可能轻易放弃。
最后,如果你需要付费使用ChatGPT、Grok、Gemini、Claude等AI工具,可选择开通虚拟信用卡进行付款。4399Pay是一家专门提供国际虚拟信用卡的平台,无限开卡且免KYC;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客服TG(@dabai717)进行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