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AR 眼镜的过渡产品
在去年展示了颇为科幻的「Orion」AR 眼镜的原型机后,外界都期待 Meta 何时能正式向市场推出首款 AR 眼镜产品。
彭博社今天带来最新消息:Meta 计划最早在今年年底向市场推出第一副带屏幕的眼镜,售价将超过 1000 美元,最高在 1300-1400 美元左右,也就是说人民币可能将突破万元。

作为对比,不带屏幕的智能眼镜 Ray-Ban Meta 售价 399 美元,折合人民币 3000 元左右。
需要指出的是,Meta 即将向市场推出的 AR 眼镜并不是去年展示的那个「Orion」,据悉这个产品的代号为「Hypernova」。

Meta Orion 原型机
和 Orion 的双镜片显示系统不同,第一代的 Hypernova 只在右镜片的右下象限有屏幕,这意味着内容只会显示在用户的右眼,并且显示效果在向下看时最清晰,至少避免了面对他人时「翻白眼」看眼镜屏幕的问题。
彭博社也表示,虽然 Hypernova 一代还没问世,Meta 已经在着手开发 Hypernova 2,将包含双目显示系统,预计在 2027 年推出。
Hypernova 预计将采用高度定制 Android 系统,而不是自家去年推出的 Meta Horizon OS 系统,Meta 也暂时不打算为 Hypernova 配备一个应用商店。
打开眼镜,显示完「启动屏幕」后,圆形应用图标将水平排布在 Hypernova 的主屏幕,类似 iPhone 和 Mac 的底部「dock」栏,接近当下 Meta Quest 的界面。

Meta Quest 的主页,图源:Reedit@AdenInABlanket
眼镜的应用程序将包括相机、相册、地图等等,并且将非常依赖手机上的 Meta View 程序,配对后可以接听电话、播放音乐,还支持接收手机 App 的通知,例如 Meta 自家的社交媒体 Messenger 和 WhatsApp。
对于这副眼镜的交互方式,Meta 准备了两种方案:
- 眼镜镜框侧面的电容式触摸,用户可以滑动、点击眼镜腿来滚动和选取应用或照片
- 「神经腕带」,使用手势来控制眼镜,可以转手、捏合来滚动和选取项目,代号为「Ceres」的配件将在包装盒内随眼镜一起提供,这个方案也作为 Orion 的交互在去年进行过演示。

和 Ray-Ban Meta 类似,第一款 Hypernova 也专注于图像拍摄和语音 AI 功能。Meta 将升级智能眼镜的摄像头参数。目前的 Ray-Ban Meta 摄像头为 1200 万像素,Meta 将其视为「iPhone 11」级别,而对于 Hypernova,Meta 希望能配备一个「iPhone 13」级别的摄像头。

可以说,Hypernova 就是带有一个屏幕的 Ray-Ban Meta,定位类似 Ray-Ban Meta 和 Orion 之间的过渡产品。而迭代的 Hypernova 2 将会更加接近 Orion,采用更先进和昂贵的技术。
除了 Hypernova,Meta 还在打造「Supernova 2」的智能眼镜,这款产品将基于 Oakley 运动眼镜打造,不带任何显示功能,基本等同于 Ray-Ban Meta 的运动款,对自行车骑行等运动进行了优化。

Oakley 运动眼镜
至于 Orion 原型机的商用计划,彭博社也报道了最新进展:产品名可能定为「Artemis」,目前 Meta 正在利用 Oriion 进行软件测试和应用开发, 最终将提供给开发人员,Artemis 的推出可能不会早于 2027 年。
知情人士表示,上面的消息并不意味着 Meta 最终都会推出这些产品,因为 Meta 经常在开发过程中更改和取消产品。就目前而言,Meta 的混合现实部门 Reality Labs 内部也对产品计划有不少顾虑,有可能将 Artemis 和 Hypernova 合二为一。

Orion 眼镜的演示
Hypernova 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 Google Glass,都类似地配备了单眼显示屏、镜腿滑动交互、相机拍摄,但它没有成功,除了隐私争议,还因为当时的技术难以支撑带来的产品硬伤,以及大众还难以接受超前的产品形态,特别是它这个看似科幻,实则怪异的外观。

Google Glasses
沉寂 10 年后,在今年的 CES 大会上,一款「Halliday Glasses」引发了媒体的热议,它也是一款单眼显示屏眼镜,不是一款大而全的产品,却让试用过的媒体人都对其赞不绝口,因为它小巧轻便,能出色完成有限的功能,比那些野心勃勃但基本不太可用的产品靠谱多了。

Halliday Glasses
10 年过去,Google Glass 当年描绘的蓝图,终于凭借日臻完善的技术渐渐实现,而像是 Ray-Ban Meta 这样的拍摄/音频眼镜,也让大众渐渐熟悉这种全新的设备形态。
除了 Halliday Glasses 今年国内的 Rokid Glasses 充当演讲「提词器」也出了一波圈,OPPO 在几年前也探索过单眼分目式的智能镜片,可以单挂在脸部一边显示内容,适用性更广。

OPPO Air Glass
还有一点,不管是 Meta Orion、 Halliday Glasses 还是 Rokid Glasses,它们的外观都尽量贴近现实中的眼镜,戴在脸上不会吸引太多人异样的目光。

Rokid Glasses
比起 Orion 这种全能型的 AR 眼镜,Hypernova 是一次相对「保守」的尝试,从 Ray-Ban Meta 往前迈出了一小步,保证这款消费级的产品,能真正获得更多用户。
在 Meta 眼中,这款还不能脱离 iPhone 使用的 Hypernova,恰恰是取代 iPhone 的关键一步,开始尝试从智能手机中抢夺用户的注意力,让更多消费者习惯去用眼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。
同时,Hypernova 也是一招先发制人,苹果、三星、Google 等竞争对手都已经传出打造更轻便 AR 眼镜的计划,完整的双目显示暂时出不来,今年能推出的初代 Hypernova,无疑能更快抢占市场。
虽然 Hypernova 的想法很美好,但超 1000 美元的售价或许是其能成功普及的最大挑战。Ray-Ban Meta 能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和普通雷朋眼镜相持的低廉售价。要说服消费者用能买 iPhone 的钱,买一副只能提供部分 Apple Watch 功能的眼镜,Meta 必须拿出更具吸引力的理由。
对于无法提供完整 AR 体验的 Hypernova 而言,多模态 AI 或许是一个突破口。借助语音 AI 和增强现实显示,Hypernova 也有望带来 Orion 已经演示过的现实交互能力。
比如,识别食材后生成相应的食谱,还能一步步进行烹饪教学;异国旅行,能实时翻译看到、听到的外语;出门在外,能根据现实世界的街道进行实时导航……

去年 Meta 展示的 Orion AR+AI 能力
Hypernova 或许难以和 Ray- Ban Meta 一样「卖爆」,也不是一款能淘汰智能手机的革命性产品,但就目前的信息,它确实有潜力成为我们迈向 AR 时代的坚实一步,虽然只是一小步。
最后,如果你需要付费使用ChatGPT、Grok、Gemini、Claude等AI工具,可选择开通虚拟信用卡进行付款。4399Pay是一家专门提供国际虚拟信用卡的平台,无限开卡且免KYC;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客服TG(@dabai717)进行了解。